跳转至
2016年01月28日

虚无的十字架

  东野圭吾最近的一部书,这个电机工程师每年还是稳定地出版三四本小说,真是良心作家。

  看了看《麒麟之翼》,还是他比较经典的写法,那个警察坚持不懈地寻找真相,最终发现令人动容的事实。书后面有一句评论:优秀的侦探都有独特的破案方法,这是读推理小说最有意思的地方。

  其实读了些之后,便觉得那些破案方法,作案方法,都只是维持读下去的动力,而真正值得思考的,则是作案原因,即最后那些刺痛人心的真相。总是通过这些,窥一窥人性的本原。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精神世界,或善良,或邪恶,或感恩,或执着。这些世界,无不映衬着东野圭吾的精神世界,更映衬他的态度,这些年一直对人性本源的执着思考。

  常常被这些精神吸引,也便是为自己所居的现实世界找到解脱。

  虚无的十字架同样阐释了一种解脱。

  封面上写着: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,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。然而,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,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。

  其实事情很简单,在日本杀一个人一般不会判死刑,而是判二十年。问题是,究竟是让罪犯返回自由社会,用一生赎罪,还是让他在监狱里,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,二十年之后再重返社会。

  很遗憾,他在书中没有给出答案,也没有给出一种态度,只是最后抛出这样的问题,然后戛然结束。

  我想,这个问题可以成为一个辩论赛题目。

  如果正方是必须将罪犯关入监狱中,那他的理由可能是,如果不关入监狱,那他再次杀人怎么办。确实,没有人能保证罪犯不会再次犯案。

  那反方就会说,二十年之后重返社会,估计重返社会后依然无法正常的生活,必然又要通过犯罪的方式维持着生命。

  所以,可能觉得把二十年还成死刑不就行了。

  后来仔细想了好久,愈发觉得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是一件可怕的事。就像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被注入某种思想。我们觉得某些事情是多么正常,某些事实是多么正确,就像在贝叶斯公式中注入先验之事,不管之后的推理多么正确,最后都只是得到条件概率,无法得到那最原本的概率。

  我们的先验之事如此之多,口口声声说的公平,可能就是在这先验之事之下的公平,而其可能早已偏离了世界真实的平衡线。

  人为的给世界一个偏置,让世界得到我们需要的平衡。而这偏置的大小,则影响了我们的平衡结论。也许,判二十年就是偏置小了,结果陷入矛盾的社会问题中,无法平衡。而偏置大一点,判死刑,仿佛又回归了社会的正常运作,仿佛又达到了平衡。

  而最让人心痛的,可能就是在最初犯了一个小的错误,之后便要用一系列的错误去弥补。

  就像规定要三次恋爱,而大多数人最后孤独终老,人口减少,便又推出提前生育。一轮一轮的恶性循环。

  你不觉的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?

  当读这本书的时候,频频停下,不想去了解之后的真相,不忍心去还原那份真实。有句书评:《白夜行》后,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。